日前,中环创新公司的李震在劲松五区公园内的“绿馨小屋”将居民送来的垃圾称重,给居民计算积分,兑换奖品。本报记者 吴镝摄人物:李震(环保志愿者、社区资源回收与垃圾减量工作者)“大妈,您这2公斤厨余垃圾,能换4个积分!再来4次,就能换块肥皂了。”劲松中社区“绿馨小屋”里,帅气的李震接过居民李大妈手中的垃圾袋。
在大妈的积分卡上记录完,李震打开垃圾袋,不顾臭味扑鼻,仔细查看,然后扔进了一个蓝色大号垃圾桶。“小伙子来了3年,还真别说,社区见不到乱扔垃圾了,垃圾桶里的垃圾也减少了。”李大妈开心地说,“环境好了很多。
”10多年前,20来岁的李震留学美国学管理,回国后做手机销售、汽车改装销售,年收入数十万元。放弃高收入,转行“捡破烂”,缘起2004年李震参加助残就业时,有一次看到环卫工冒着脏臭,从小山似的垃圾堆里翻捡“废品” ,分出垃圾门类。“如果垃圾转运前就能精细化分类就好了!”脑海里蹦出的这个想法,让李震确信自己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。
说干就干。这一年,李震就带领助残团队与劲松的富顿中心建立合作关系,开始分类回收生活垃圾。这是北京市最早一批系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,随后又进入了富力城、百环家园等社区,入户宣讲、示范、推广垃圾分类,讲得嗓声嘶哑。那时人们还没有垃圾分类的理念,大垃圾袋里无奇不有。
一次在富力城搬运垃圾时,袋子突然爆裂,腥臭的垃圾液浸透了李震的裤管,呛得他喘不过气,“洗两遍澡,身上还是臭的,好几天吃不下饭。”有一年春节前,工人放假回家了。百环家园一夜竟冒出数百袋装修垃圾。李震放下饭碗,和叔叔两个人开上小货车,肩扛背驮,在除夕前一天才清理完,李震的肩膀上磨出了3个大血泡。
从“高富帅”到“垃圾王子”, 一路艰辛。女友和他分了手;居民不认垃圾分类,叫他“捡破烂的”;原先扒垃圾箱的人来捣乱,抢地盘,威胁他……但李震坚持了下来。
“垃圾分类回收利国利民,能让更多的人享受清洁的生活环境,我梦想,我骄傲!”8年努力没白费。垃圾分类渐入人心。2009年底,李震进驻劲松街道,在10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。
在街道办事处和市政部门支持下,李震的“绿色梦想”正在实现:他研制了一站式垃圾分类的活动式“绿馨小屋”、旧书循环书架等4项国家创新专利产品;编写了“变废为宝”宣传册;设计了分类送积分、厨余垃圾换积分活动,带动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。如今,劲松街道的试点小区里,一天就能回收1吨多厨余垃圾,整个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总量比过去减少了30%。李震的公司也开始赢利。
“把‘绿馨小屋’复制到更多社区,实现分类回收处理一条龙,总有一天,社区里不再需要垃圾桶。这,就是我的愿景。
”(编辑:SN052)。
本文来源:新京葡萄网址-www.funny1000.com
020-88888888